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四知篇 其一 新都汪司马伯玉 明 · 胡应麟
四知者歙汪司马张中丞李通侯闽苏参伯皆不佞生平知己之最也始余年十六游长安万安朱公赏识则惟寅业已上座延之中国士两琅琊伯玉司马助父中丞咸以倾盖定千秋之契暮途却扫则君禹以督学踵建安滕公至却卤簿践蓬蒿卑卑执问字之礼焉即余匪其人而四君子之知余允谓平生之最矣余既没林莽为一蠹群书间方凭藉诸先辈宠灵以自见异代而十载以还二王滕朱相率殒逝越三载而四君子又相率而继之盖不佞生平知己于是垂尽而老泪临风有不知其恸绝者卧病岩居永昼如岁详述颠末为四知之篇于戏伯牙之弦自兹永绝而君苗笔研亡所用其焚如已矣
粤惟汉元封,司马两当轴。
宇宙皆文章,千载被芬馥。
明德洪唐虞,朝举十六族
娄江洎新都,一网尽推毂。
弇州既龙奋,太函亦虎伏。
白昼临高台,狂歌击燕筑。
是时西曹彦,年少四五六。
诗篇甚张皇,文事稍局促。
丈夫志万古,不朽宁案牍。
经天纬地业,九代丧空谷。
英雄倏相遇,群起赴秦鹿。
上驷谁先登,遗编在斑竹
丘坟并典索,乙夜朗披读。
列庄孟荀韩,檀左吕公谷。
先秦数作者,鞭弭恣驰逐。
当其神理辏,罔顾毫颖秃。
穹碑峙山陵,巨碣控河渎。
馀事拈风骚,不胫走遐隩。
烟涛涨渤澥,英声振獯鬻。
腾身上将坛,号令鬼神哭。
追奔极穷岛,蛟蜃碎屠戮。
华铭勒居胥,京观自天筑。
八翼摩丹阍,上谒九州牧。
帝命总六师,长城倏如矗。
大纛巡边疆,军吏道匍匐。
安危系中外,闽楚遍尸祝。
功成戒盛满,洞霄乞微禄。
戏彩娱高堂,孙枝竞蹙鞠。
仙人凤与麟,园居各洗沐。
居公季孟间,岁寒订松菊。
制作频赓酬,缄裁递往复。
交亲剧杵臼,调洽迥敔柷。
沾沾问兰阴,笑我甘韫椟。
相逢武林道,倾盖洞肝腹。
宛若平生欢,坐久屡更仆。
床头出双剑,光焰凛霜镞。
感公思缠绵,囊底叩馀蓄。
花生七百字,草坠三十幅。
公时奋苍髯,誇我才万斛。
眇论开醍醐,清言佐饘粥。
乘兴过弇山,诸峰插平陆
仙翁绝顶下,执手道寒燠。
黄池挟日饮,代兴话濠濮。
巧匠无旁观,良工有预卜。
三人坐丙夜,相亲互以目。
曾参唯曷疑,季路诺庸宿。
含悽别英风,衣袂尽渗漉。
回瞻缥缈云,广厦遽倾覆。
轻舟发严滩,白榆讯孤独。
儿童若走卒,竞指司马屋。
公也闻余来,倾筐倒庋簏。
将余入后堂,明妆照罗縠。
椎牛擘黄熊,舆儓厌梁肉。
吴生歌落梅,谢生辨幽菽。
凭陵屋如椽,东归记草木。
五噫序穷愁,孤愤志幽鞠。
鸿章过十馀,晨夕骤登录。
睊睊啖名子,艺苑对颦蹙。
余也百八章,呻吟亦成轴。
河梁迄挥手,泪眼暮簌簌。
寥天仅一柱,灵光镇大麓。
将偕石羊君,吾里永辟谷。
胡然跨飞鲸,倏尔残妖鵩。
空观疑地文,神游恍天禄。
当年读书台,阑干长苜蓿
名已擅八荒,声犹借四服。
良哉副墨子,百代称郁郁。
惟公晚遇余,盟契匪碌碌。
乾坤失遗老,病骨祇盈掬。
举头拘翼宫,钧天醉秦穆。
山香舞未竟,飞花堕如蹴。
知公究净业,不受转轮福。
追随无量寿,永劫住西竺
孟知祥蜀王册文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二
朕祗膺天眷。虔帝图。
敷大信而仰法昊穹。秉至公而俯临亿兆。
彰善瘅恶。必分泾渭之流。
崇德报功。敢忘山河之誓。
其有荣联戚里。任重侯藩。
白水而中兴。为皇家而尽节。
虽旁缘诖误。而竟保忠贞。
疏凿未通。朝海之波澜暂阻。
氛霾既定。拱辰之光耀如初。
表章皆验于推诚。琛赆远修于述职。
得不显其丹赤。懋以旌酬。
益敦鱼水之欢。永契君臣之道。
爰求吉日。乃降徽章。
具官孟某。五纬佐天。
三山镇地七年乃辨。
真为梁栋之材。十德俱全。
信是琮璜之器。先皇帝经纶八极。
济活兆人。李通首述其纬书。
邓禹常参于霸业。同心同德。
竟扶归马之朝。不伐不矜。
罔恃濯龙之宠。洎朕纂承凤纪。
繄尔镇守龟城。铁石弥坚。
菁茅不匮。山川险绝。
每虔向日之心。玉帛骏奔。
能助郊天之礼。有臣若此。
当代何加。董璋久作厉阶。
终萌逆节。既辜恩于覆载。
欲嫁祸于勋贤。叠以封章。
疏其邻道。虔刘我生聚。
离閒我忠良。尔外示叶同。
潜怀愤激。罄衷言而诱谕。
彼既不回。伺良便以诛锄。
乃期自雪。以至敢驱叛党。
径逼仁封。吹虺毒以伤人。
奋豺牙而暴物。尔则妙施成算。
径出全师。鼙鼓才鸣。
旋闻落爪。窠巢自溃。
巳致噬脐。梓川之袄雾风驱。
涪水之狂波镜净。解吾宵旰。
赖尔韬钤。固当铭在景钟。
岂止光于信史。况复备输恳款。
益验倾虔。叙鲁馆之寅缘。
述沛中之旧事。深心可见。
亮节斯彰。不有疾风。
焉知劲草。倘无异数。
曷报崇庸。由是并筑将坛。
显升王爵。兼两藩之奥壤。
启一字之真封。仍循益地之通规。
别改旌功之懿号。赐之旌钺。
册以辂车。虽加等之宠光。
尔皆不忝。在睦亲之义分。
予亦无亏。于戏。
天鉴甚明。为善者降之福祉。
君恩不党。立勋者厚以奖酬。
惟敬慎以始终。可延长于富贵。
勉承兑泽。永镇坤维。
可授依前检校太尉中书令成都尹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管内营田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仍封蜀王
食邑一千五百户实封二百户。改赐忠贞匡国保大功臣
散官勋如故。仍令所司择日。
备礼册命。主者施行。
沙门不应拜俗状 唐 · 刘仁睿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
窃以元风肇扇。
莫先于伯阳
总众妙而谦卑。
高栖物表。
致偫生于道德。
象帝之先。
聿宣为子之方。
赠言尼父
载扬事君之礼。
从政周行。
神功用而无名。
至化流而不测。
人能宏道
其在兹乎。
况乎道异崆峒。
人非姑射。
窃比河上之德。
不遵柱下之规。
虚谈捕影之书。
自取顺风之礼。
矜傲诞于家国。
绝忠孝于君亲。
有腼之容。
曾无愧怍。
及至青牛西迈。
涉流沙而化胡(弹曰。魏略西域传云。临猊国有神人。名曰沙律。年老发白。状如老子。常教人为浮图。有人灾祸及无子者。劝行浮图斋戒。令舍财赎愆。时临猊王久无太子。因祀浮图。其莫耶梦白象而有娠。及太子生。从右胁而出。自然有髻堕地能行七步。其形似佛。以祀浮图得儿。故名太子为浮图也。前汉哀帝元狩中。秦景使月氏。国王令太子口授于景。所以浮图经教前汉早行。后汉十三年明帝方感瑞梦也。秦传经不云老子化胡作佛经是老说。晋代杂录云。道士王浮每与沙门帛远抗论。王屡屈焉。遂改换西域传为明威化胡经。题彼沙律以为老子。曲能安隐诳惑人间尹喜与聃化胡作佛。佛起于此。裴子野高僧传云。晋惠帝时沙门帛远字法祖。每与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共诤邪正。浮屡屈焉。既瞋不自忍。乃托西域传为化胡经。以诬佛法。遂行于世。人无知者。殃有所归。致患累载。幽明录云。蒲城李通死。来云见沙门法祖。为阎罗王讲首楞严经。又见道士王浮。身被锁械求祖忏悔。但不肯赴。孤负圣人死方思悔。又案袁宏后汉纪皇甫谧高士传等。并无老子化胡作佛之文。即曰朝廷君子博识者多。岂得塞耳偷铃。指鹿为马。信可谓虚无之谈徒聒人耳。)
爰有白马东来。
葱山而梦汉。
宏通贝叶。
比妙莲华。
行以普敬为先。
教以不轻为本(事如左崇掖议中弹)
服貌虽异。
同趣无为。
率土之宾。
未闻无父之子。
普天之下。
未见无君之臣。
贞观年中。
巳定先后。
尽礼致敬。
断焉可知(弹曰贞观中诏本以皇系所宗殊无使拜之文但有先后之语令乃例兹遣敬斯则比附敕文失旨之愆孰重于此)
历代兹多。
曾莫先觉(弹曰自佛教入汉年逾六百其中晋代庾冰伪楚桓元赫连宋武萧齐有隋等诸君皆抑僧拜咸以事非通允俱寻旧迹而云历代滋多曾莫先觉者岂不面欺圣旨诬罔偫英乎)
陛下乘乾御历。
咸五登三。
振千古之隤纲。
维万国之绝纽。
岂徒革狸首之咏。
资父事君。
方且变天竺之风。
自家刑国。
谨议。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序乾德五年五月 宋 · 释慧研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
夫法界之真源也,浚十重之藏海,涌万德之华王。
体用齐彰,身刹互含于影像;
果因相入,智悲交焕于灵真。
原其无性妙光,若金波而粲影;
幻生齐应,同众水以分形。
良由瞥循一照之精明,倏晦千光之圆鉴
返认创成于心体,云点太清;
依心发动于轮回,波摇玉海。
故我毗卢遮那如来,悯乎寝惑,布以身云。
于一切法而坐道场,于一切智而成正觉,说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也。
繇是即阎浮之境界,统华严之庄严。
星罗于五位神天,镜写于十方刹海。
彫宫绀殿,含莫限之劳生;
玉树金台,诞微尘之佛子。
一念未移于莲座,九天同发于雷音。
神光开十会法门,宝泽润三周因果。
故此经初,世主云集,同心嘿请,有三十七问,备陈体用因果法门,则一部雄文之宗极也。
谓藏身为体,行海为用。
以体起用,断习为因;
以用全体,习尽为果。
中有神通之义,心境互彰者,则明因果相入,体用一揆。
是以从心念法,明体起用,则菩萨神通;
从境宣音,明用全体,则佛神通。
咸诸妙门,同酬此问。
若夫法无宗旨,人莫准凭。
爰彰古佛之果因,以显今人之證信。
是以初会世尊,光腾皓齿,海众云舒,则示乎果也。
次乃玉毫相中,诞诸佛子,则示乎因也。
后以普贤承威,宣华藏海,则因全果也。
然以毗卢印之,则明古佛果因,总答前法。
又以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
达妄原虚,即凡心而见佛。
故第二会普光明殿,以佛果为凡心信因;
三会妙峰山,凡心相尽成佛住;
四会夜摩天,以智从用成佛行;
五会兜率天,智行相入成佛回向;
六会他化天,自他同体成佛地;
七会三禅天,智行清净成佛华;
八会普光明殿,自因成果,为佛出现;
九会普光明殿,因果圆融,即普贤常行;
十会给孤园,诸位齐明,同彰法界。
此则发心因果,总答前法;
次复圆悟一真,恐迷修进。
不尽千门之惑习,焉成万行之智悲?
故以善财,特行轨范。
初参文殊,佛智信因;
南询诸友,发行治习;
入慈氏阁,习尽成果。
再面文殊,因果同时便见。
普贤法界原行此显修道行门。
一周因果,良以三周十会之玄称,三十七义之指归。
一字法门,书海墨而无尽;
二乘权学,谅涯涘而莫穷。
故此教非贝岩所编,乃文殊结集。
三部:一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
一部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一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
隐乎龙藏未擅,阎浮逮从。
法光馀,年将五百,则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运神海藏,观前二部非世人所及,乃诵后部,归于五天,传布千年,方垂华夏。
东晋初译,地涌灵泉
唐朝次翻,天降甘露。
玄宗开元中太原有逸士李通玄者,间代净名也,而神鉴物表,陶情释氏,因阅《华严义疏》,叹云:大教弘芳,多家繁制,劳文白首,岂暇进修?
遂穷八十卷之真诠,总括四十轴之玄论。
夜驱神笔,舒玉齿之祥光;
日探幽玄,感天童之给膳。
张皇教海,罗列义天。
大中载,无诸有高僧志宁,缅思后进之披寻,难测法门之丰富,遂合经论,文旨相须。
然其义类繁衍,未圆品藻。
慧研因参云水,叨览指归,敢揾笺毫,整斯漏略。
列经论以标举,彰教理而相收。
义朗文清,不假猊台而抱帙;
神辉智发,何劳鹫岭以寻师。
总圆一部一百二十卷。
粤有报恩教道场正觉空慧禅师永安,传心祖印,味道《华严》,仰闻王旨,以倾金开印,传通而广益。
慧研虔膺制命,俾序真文,辄述大纲,深惭丽则。
所冀长佛日,将两曜以齐明;
永赞金轮,等二仪而远大。
时龙集乾德,岁旅丁卯蕤宾之月望日序。
按:《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第一篇,续藏经第一编第五套第四册。
楚国公姜皎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六
朕闻士之生代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此其本也。
若乃移孝成忠。
策名委质。
命有泰山之重。
义徇则为轻。
草有疾风之力。
节全则知劲。
况君臣之相遇。
而故旧之不遗乎。
银青光禄大夫殿中监楚国公姜皎
簪绂联华
圭璋特秀。
宽厚为量。
体静而安仁
精微用心。
理和而专直。
往居藩邸。
潜款风云。
亦由彭祖之同书。
子陵之共学。
朕常游幸于外。
长杨鄠社之閒。
于此时。
与之累宿。
私谓朕曰。
太上皇即登九五。
王必储副
凡如此者数四。
朕叱而后止。
宁知非仆。
虽玩于邓晨
可收护军
遂诃于朱祐
复言于朕兄弟及诸驸马等。
因闻彻太上皇
太上皇遽奏于中宗孝和皇帝
寻遣嗣虢王邕等鞫问。
保护无怠。
辞意转坚。
李通之谶记不言。
田叔之瞢钳罔惮。
乃为宗楚客纪处讷等密奏。
炎荒。
中宗特降恩私。
左迁润州长史
谗邪每构。
忠恳逾深。
戴于朕躬。
忧存王室。
以为天且有命。
豫睹成龙之徵。
人而无礼。
常怀逐鸟之志。
游辞枉陷。
旋罹贬斥。
严宪将及。
殆见诛夷。
履危本于初心。
遭险期于不贰。
虽祸福之际。
昭然可图。
而艰难之中。
是所繄赖。
洎朕祗膺宝位。
又共剪奸臣。
拜以宠光。
不忘撝挹。
敬爱之极。
神明所知。
造膝则曾莫诡随。
匪躬则动多规谏。
补朕之阙。
斯人孔臧
而悠悠之谈。
嗷嗷妄作。
丑正恶直。
窃生于谤。
考言询事。
益亮其诚。
汉昭帝之保霍光
魏太祖之明程昱
朕之不德。
庶几于此。
矧夫否当其悔。
则灭宗毁族。
朕负之深。
泰至其亨。
则如山如河。
朕酬之未补。
岂流言之足听。
而厚德之遂忘。
谋始有之。
图终可也。
宜告示中外。
知悉。
忠宣公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三、《范文正公尺牍》卷上
纯仁:书来,知家中平善
我病多日,近来减退,不用忧也。
六伯已下,三郎、四郎、朱十二郎各传语,李监簿累得书,当时特举荐受恩泽,不是荫人。
今须奏去理会,乞特注官也。
郑资政书来云,今年奏李七郎作李通名字,所以却奏聂舅。
今田居安去本房问,如郑资政不曾奏李通,或奏不得,即改聂升。
熟状作奏妻侄李通,仍速报来。
南郊恩例,但勘下历子,未要请出。
先算欠多少马价,并来年圣节进奉,并当在官库准备外,更有郑资政大官先借过钱物,要还他。
纯仁程试长进,更学书札,不具。
吾报张秘丞传语,频得书,三郎不得慢易,勤学勤学!
李八九秀才照管,王秀才计安。
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七、《楚纪》卷五二、同治《永丰县志》卷三七、光绪《应城县志》卷七、光绪《德安府志》卷三
公讳晔,字日华
检校工部尚书讳托、彭城县刘氏之室为曾孙,武昌县讳郴、兰陵夫人萧氏之室为孙,赠太仆少卿讳偃、追封潘原县太君李氏之室为第三子,于修为叔父。
修不幸幼孤,依于叔父而长焉。
尝奉太夫人之教曰:「尔欲识尔父乎?
视尔叔父,其状貌、起居、言笑皆尔父也」。
修虽幼,已能知太夫人言为悲,而叔父之为亲也。
欧阳氏世家江南,伪唐李氏时为庐陵大族。
李氏亡,先君昆弟同时而仕者四人,独先君早世,其后三人皆登于朝以殁。
咸平三年进士甲科,历南雄州判官、随阆二州推官江陵府掌书记,拜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享年七十有九,最后终于家。
庆历四年三月十日,葬于安州应城县高风乡彭乐村。
于其葬也,其素所养兄之子修泣而书曰:呜呼!
叔父之亡,吾先君之昆弟无复在者矣。
其长养教育之恩既不可报,而至于状貌起居言笑之可思慕者,皆不得而见焉矣。
惟勉而纪吾叔父之可传于世者,庶以尽修之志焉。
公以太子中允兴国军盐酒税,太常丞汉州雒县博士端州桂阳监屯田员外郎黄州,迁都官永州,皆有能政。
举人夺官,复以屯田通判歙州,以本官分司西京,许家于随,复迁都官于家,遂致仕。
景祐四年四月九日卒。
公为人严明方质,尤以洁廉自持。
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
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
其涖官临事,长于决断。
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
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
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僧喜曰:「诺」。
饥民赖以全活。
陈尧咨以豪贵自骄,所居为不法,官属莫敢仰视。
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
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
独不肯署。
尧咨虽惮而止,然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馀事。
县民王明与其同母兄李通争产累岁,不能自理,至贫为人赁舂
公折之一言,通则具伏,尽取其产钜万归于退而无怨言。
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公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
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
囚不知所以然。
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也」。
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
公之临事明辨,有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所居,人皆爱思之。
公娶范氏,封福昌县君
子男四人:长曰宗颜,次曰宗闵,其二早亡。
女一人,适张氏,亦早亡。
铭曰:
公之足以决于事,爱足以思于人,仁足以施其族,清足以洁其身。
而铭之以此,足以遗其子孙。
李通叔哀辞1043年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二二、《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七四一、《王荆公年谱》上、《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二 创作地点: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
通叔李不疑,世为闽民。
通叔再从太学进士试,斥不送。
京师归面其亲,道建溪,溪水暴下,反其舟,溺死,年二十八云。
初,予既孤,寄金陵,家焉。
从二兄入学为诸生,常感古人汲汲于友,以相镌切,以入于道德。
予材性生古人下,学又不能力,又不得友以相镌切以入于道德,予其或者归为涂之人而已邪!
为此忧惧。
既而遇通叔于诸生间,望其容,而色睟然类君子,即而与之言,皆君子之言也。
其容色在目,其言在耳,则予放心不求而归,邪气不伐而自遁去。
求其所为文则一本于古,华虚荡肆之学,盖未尝接于其心,诚有以开予者。
予得而友之,忧惧释然,作《太阿》诗贻之,道气类之同而合也。
通叔亦作《双松》诗,道气类之同而期之久也以为报。
自予之得通叔,然后知圣人户庭可业而入也。
是不惟喻于其言而已,盖观其行而得焉者为多。
其再斥于太学而归也,予待礼部试,留京师,别且言曰:「通叔去而归,某也不没而入于愚也其几矣。
明年或斥而归,或得官,皆宜在淮、江之南,某也不可以之闽,通叔来若何」?
通叔曰:「是亦不疑之言也」。
明年从事淮南,将问且召焉,则未也,或以死状讣,既恸且疑,且幸其不然。
会有江南之役,遇闽人辄问状。
还泊东流,尉许程者,闽人也,乃知讣者信。
又知陈安石者,亦溺死,安石字伯起,亦闽人
予尝问通叔素友,独言伯起云。
噫!
二子岂行殆也?
其亦命而已矣。
予悲通叔穷以夭也,其道之不及民也,又悲天之不予相也,作哀辞:
我思古人兮维友之求,燕处日讲兮行相为谋。
相翼以进兮相持以修,要归于道兮不入于尤。
卒圣若贤兮其本则然,我无以是兮甚惧以忧。
猗嗟吾子兮畜德挟材,杰然自如兮不群庸游。
考讲六艺兮造穷微深,匪富贵慕兮匪贱穷羞。
曰予既逢兮朝夕其旁,仁义之光兮忠信之陬。
邪志荡夷兮正气独完,吾子赐我兮于安以畴。
尚曰子兴兮羽仪于世,吾君德泽此兮淳漓固偷。
孰神不棐兮陨子于溪,子生适然兮欲谁仇?
所嗟存者兮志孤道辽,子之不就兮一朝而休。
死不以所兮谁得子尸?
谁襚于棺兮谁坎于丘?
予欲恸哭兮子岂有闻?
子不可作兮予生之愁!